我市要发展大旅游,就要紧紧抓住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我市旅游在发挥六要素方面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发挥“娱”要素方面基本还是一个空白。我们知道,“娱”是留住游客延长逗留时间的重要因素,须大力挖掘其潜力。为此建议引进外地成功的演艺娱乐项目,拉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能丰富本地群众休闲文化生活,又能满足外地游客文化消费方面的需要。
邻近省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至少一个成功的演艺娱乐项目,拉动了当地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对GDP的贡献十分可观。如湖南长沙就有琴岛演绎中心和田汉大剧院,都是全国知名的综艺娱乐品牌,其中琴岛演绎中心缔造了影响全国的“琴岛模式”。所谓“琴岛模式”,是指一直把歌厅经营引与剧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观众购票入场,类似于到剧场看演出,但其气氛比剧场更加活泼。琴岛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还打造了多位全国知名演艺明星如奇志、大兵、杨志淳、周卫星、李清德、何晶晶、欧阳胖胖等。长沙贺龙体育馆旁的田汉大剧院是一座以专业演出为主的现代化剧院,分大剧场、音乐厅、田汉纪念厅及艺术走廊、前坪田汉群众文化广场等四个部分,剧场天天满座,在国内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湖南郴州市成功利用品牌效应,引进并建立了新田汉演艺中心,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挥了较大的带动作用。此外,湖北武汉蓝天歌剧院、湖南岳阳都梁演艺等,因演出内容雅俗共享、老少咸宜,且价格适中,每晚观众几近满座。这些演艺娱乐项目不仅供本地市民休闲消费,还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缺乏类似的演艺娱乐项目,总体上可以说是“有观众有演员没舞台”,引进外地成功的演艺娱乐公司在韶关开设类似的歌舞剧院,可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为此,建议:
一、发扬“拿来主义”。要做好演艺娱乐项目,单纯依靠本地的演员和演艺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品牌效应,引进外地成功且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观众慕名观看。我市南郊万豪会曾有类似的演艺项目,一开始比较火爆,但后来因缺乏品牌效应、经营不善、才人不足等因素,逐渐萎缩退出市场。郴州借“田汉大剧院”建立“新田汉演艺中心”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我市也可以借更知名的“琴岛演绎中心”建立“新琴岛演绎中心”,充分利用明星效应,吸引本地和外地观众。韶关交通便利,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置完善,为演职人员往来韶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我市引进演艺项目良好的硬件保障。引进演艺娱乐项目不仅可以让韶关市区乃至10个县(市、区)的群众在茶余饭后找到高品位的休闲文化生活方式,还可以吸引来韶的外地游客来韶旅游消费,延长逗留时间,拉动我市经济发展。
二、开拓本地市场。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不容低估的,解决温饱问题后,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会越来越多,继饮食文化消费之后,休闲娱乐消费日益成为群众生活必需品。目前我市市民业余休闲文化消费项目比较单调,广场舞、酒吧、沐足城等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消费需要,老少皆宜的演艺项目在韶关将会比较受欢迎。引进演艺娱乐项目,要坚持雅俗共赏,既符合本地观众的口味,又具有相对较高的品位,让市民在茶余饭后可以带家人、亲戚、朋友找到更好的休闲娱乐项目。
三、发掘我市演艺人才和资源。“琴岛演艺”发掘了大量湖南的民间演艺人才,其中不少人被培养成娱乐界明星。韶关也有大量民间演艺人才,需要一个舞台为他们提供成名出道的机会。目前韶关歌舞、魔术、杂技类人才不少,但他们在本市很难找到市场,只能在企事业单位庆典、商场开业、企业周年志庆等小舞台上展现才华,出场费仅数百元。因此,部分演艺人员不得不去香港等地演出。引进外地知名演艺娱乐集团,不仅可以借用名演员给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还可以把本地的演艺人才和资源经包装后展现于世,并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了解,湖南长沙田汉大剧院普通演艺歌手月收入5-8千,普通舞蹈演员月收入3-5千,如果韶关引进类似的演艺项目,可以吸引大量本地演艺人才当地就业,同时可以解决设备管理人员、礼仪人员、服务员等一大批人员就业。
四、加大推广力度。一方面与旅游部门和旅行社联系,大力推广本地演艺娱乐项目,吸引外地游客来韶旅游期间前去消费。另一方面与文化部门联系,开发当地客源,促进本地文化产业发展。
五、加强场地建设。演艺娱乐项目最大的投资就是场地建设,为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吸引外地演艺集团来韶发展,短期内,我市可以引导演艺企业把现有废弃的影剧院改建为歌舞剧院,例如位于工业东路的韶关影剧院目前利用率极低,其具有场地宽阔,停车方便等优势,若不加以改建,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长远看,芙蓉新城三年将成城,是未来城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可以在芙蓉新城规划演艺歌舞剧院,吸引投资商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