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的建议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6-01-13 15:35:43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对中国从陆路大国走向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需要加强文化先行研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宣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区域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目的。文化研究最终是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文化先行研究的必要性

(一)赶超国外史学研究水平的需要。中国古代有非常灿烂的航海历史,从宋元时代鼎盛一时的海上商贸,到明代举世瞩目的郑和下西洋,皆影响深远,虽然明清时期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近代航海的落后,但清末、民国时期觉醒的有识之士仍在继续为维护海洋权益努力,如1909年广东水师依靠破旧不堪的“琛航”、“伏波”两舰勘察南海,宣誓主权,做了利在千秋之事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历史上由于宝船被凿沉,海图被焚毁,遗留至今可供学术研究的文献、史料、文物非常稀少,相关考古工作进展困难,不少具体细节只能凭推测去还原当时的场景。目前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学术研究还相当保守,根据有限的史料,确认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第六、七次远航横渡了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地。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对中国航海的研究更为大胆,他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甚至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根据影响力最大的研究著作——加文·孟席斯所著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指出在郑和第六、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他们兵分四路,第一路由杨庆将军率领的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这是国内学者熟悉的;第二路由洪保带领穿越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经过南极附近返回中国,中途在澳大利亚短暂停留;第三路由周满率领穿越麦哲伦海峡,先后到达南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三次穿越太平洋返回中国;第四路最令人震惊,由周闻率领沿北美洲海岸线北上,经格陵兰岛穿越北冰洋从白令海峡返回中国。如此宏大的航海记录,在国内没有相关研究,而在国外却影响深远。但西方国家的史学研究,或多或少戴着西方“有色眼镜”,比较典型的是《1421:中国发现世界》有另一个书名叫《大明殖民军》,在他们眼里任何航海大发现都是为了海外殖民,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走向世界不可避免带有怀疑和警惕的心态。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必须让自己对本国海洋文化的研究走在西方国家前面,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中华文明曾以博大精深之姿影响世界,在近代几经挫折后,今天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文化影响力却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块短板。尤其在今天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西方国家对中国有不少误解和成见,不可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试图用“文明冲突论”等指责和阻挠中国走向世界。为此,我国在文化先行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并把中华文明与当代人对世界和谐的追求纳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人明白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友好往来、取长补短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古代中国航海向世界传播的是友谊,航海过程中在打击海盗、平定叛乱、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途中,抓捕盘踞于马六甲海峡十多年之久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并押送回国,彻底消灭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的万人海盗集团,皇帝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把陈祖义斩首示众,以警示他人。此举不仅弘扬了国威,拉近了与东南亚各国的距离,更是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世人明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天从文化先行的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殖民主义的文化,中国走向世界为的是平等互惠和友好往来,同时为担当大国责任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可以向世界宣传中国自古既有的南海主权,在纷乱繁杂的周边国家领海争端中,展现南海作为中国领海的重要证据。古代中国受当时交通、科技水平的限制,加之朝代更迭,档案损毁,导致近现代维护海洋权益时不得不重新查找史料证据,如清末中日东沙群岛之争时,日方要求清政府提供志书为据,清政府方才发觉中国的志书“只详陆地之事,而海中各岛素多疏略”。其实,中国早在秦朝就把南海纳入版图:秦始皇23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当时也称作陆梁地),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对南海实行政治管理和国防;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在南海航行,发现了南沙群岛并设置了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时期,万震所著的《南洲异物志》和康泰所著的《扶南传》,都有关于南沙群岛的记述;东晋法显也留下了关于南洋的旅行记;隋代曾派常骏等经南海诸岛海域达到赤土国;唐代以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到达这一带海域从事捕捞活动,中国历代政府也随之对南沙群岛进行管辖;晚清国力逐渐衰弱,导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南海,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仅凭“琛航”、“伏波”两艘破旧不堪军舰(此两舰曾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被击沉,后被打捞修复,属废物利用)巡游南海宣示主权,做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当今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的重要契机,为消除周边觊觎南海之国的野心,打破西方国家用“三个岛链”围堵中国的企图,让世人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内陆大国更是海洋大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可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加强对中国领海内的文物、遗址调查研究,发掘更多先人留下的国家主权证据,以此保护海洋国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

(四)加强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友好关系的需要。郑和下西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所传达的思想是友好、平等、互惠,与现在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符。郑和原姓马,祖先是西域人,是回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都叫“哈赤”,在伊斯兰教中是一个尊贵的称号,相当于“师尊”的意思。郑和下西洋从他个人的角度,最初的目的是航海到麦加朝圣,只有那些历尽艰险到红海之滨的伊斯兰圣地麦加(也译作默迦,在中国史书又称天方)朝圣的伊斯兰教徒,才能取得“哈赤”这个称号。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殖民主义的色彩,带去的只有和平与友善,甚至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尝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可以拉近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友好关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普世价值”对我们的误解和指责。

(五)为“中国制造”正名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要把“中国制造”推向世界,促进进出口贸易。我国出口商品,多年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国制造”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技术密集型产品,但西方国家始终透过“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制造”,认为我国的出口产品是低端、廉价、劣质的代名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要为“中国制造”正名,为我国的出口商品扫贸易对象一方思想的认识障碍,才能促进对外贸易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可以向西方国家展示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成果,引起他们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重新认识“中国制造”,不仅能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海外贸易,还可以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世界舆论一直认为在近现代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引领了世界的发展,部分舆论甚至指责中国一切科技的进步都是剽窃和模仿,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的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让世人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学习、借鉴才能发展的,以“海上丝绸之路”造船和航海技术为例,古代西方造船与航海也“剽窃”了不少中国技术,才走向今天的辉煌。如:“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一项重大发明,据考证,中国最迟在唐代就已经在船舶上设置水密隔舱,而西方国家直到公元1795,英国的本瑟姆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新型船只时,才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技术;“龙骨结构”作为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另一项重大发明,据考证从宋代开始广泛应用,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先进的船型设计,西方则更晚于中国,通过仿生学原理模仿水鸟体型设计的流线型船体,西方国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借鉴我国。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引领世界,正如专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所说:“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的海上舰队,在1100-1450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可以让西方国家更进一步认识中国,尤其是在科技领域重新认可和尊重中国“中国制造”,并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和新兴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六)对国人加强国情教育的需要。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近代逐渐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力日益强盛,目前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国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盲目乐观者有之,妄自菲薄者亦有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恰是中国盛衰的一个缩影,通过文化先行研究,可以加强对民众的国情教育,使之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兴亡的历史规律,更好地为国效力。在不少国人眼中,中国古代航海极其辉煌,从郑和下西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都是航海事业的巅峰之作,直至今日的航海事业都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仔细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落后其实从明代已经开始,即使当时最辉煌的郑和下西洋壮举,也只是在宏大的规模下掩盖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例如:郑和船队所用的火炮是从葡萄牙引进和仿制的“佛朗机”大炮,这是明军与葡萄牙殖民者在海战中交手吃大亏后的产物,同时期的国产大炮已无法胜任战争的需要;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为击败荷兰2艘军舰(旗舰“赫克托”号是当时并不算先进的600吨级战舰),郑军不得不动用60多艘军舰,在付出了重大人员伤亡和30多艘军舰被击沉的代价后,击沉击伤敌舰各一艘,险胜荷兰海军,否则收复台湾之战鹿死谁手难以预料。从相关史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落后,从明朝就已经开始逐渐显露,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学研究,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严重不平衡,大量科技成果是劳动者生产实践的产物,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加之封建文化的禁锢,技术的提升未能引导科学理论的发展,同时科学的进步不足以指导技术的前进,这就不难解释西方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是对国人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要契机,让民众更客观地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引导民众实业报国。

二、文化先行研究的建议

(一)加强史学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须以史学研究为基础,针对目前国内海洋文化研究存在史料不足的问题,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西方学者对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代表——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在其所著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指出: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为这个观点研究了14年,足迹遍及120个国家,访问了9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严谨的考证和大胆的推测,其研究成果被喻为“一部可能改写世界历史的惊世之作”。在西方国家眼里,他们始终不愿意正视中国航海大发现的壮举,不愿意认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因此加文·孟席斯的著作是顶着西方世界巨大压力出版的。我国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历史学研究,须走向世界,主动与国际先进的学术成果交流,走访外国相关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寻找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散落于世界各地的蛛丝马迹。一是加强海外考古力度。对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疑似古代中国沉船、遗址进行考证,确定其是否来自中国。如加文·孟席斯指出的澳大利亚西南发现一艘红木沉船,经过中国有关单位进行放射性碳素分析,显示其有500多年历史,由于澳大利亚土生树木没有红木,沉船显然不是来自古代澳大利亚土人的独木舟,而极有可能是郑和船队的遗物,如果属实,则支持了加文·孟席斯关于中国人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论点;在加拿大东海岸,亦有一个巨大的海军基地遗址,有故宫面积的三分之二大,疑似郑和船队遗留。世界各地还有相当多疑似来自古代中国的沉船、遗址等,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去逐一考证,由于古代中国造船技术独领风骚、船舶设计别具风格,证明其是否来自古代中国完全可行。随着我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学研究日益完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文·孟席斯关于郑和发现美洲的论断备受争议,中国不少学者认为这是虚构的,但国际上不少学者支持这一观点,其中美国夏威夷大学Gunnar Thompson博士更进一步指出加文·孟席斯的研究仍然太保守,古代中国人可能在元代已经到达美洲。西方学者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连外国学者都在努力论证中国发现世界,而我国的学术研究则因拿不出有力证据而不敢承认先人的航海成果,不得不说这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三是避免韩国式“拿来主义”。韩国式“拿来主义”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成果都说成是自己原创的,成为世界的笑柄。中国古代辉煌的海洋文化成果,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中,将会不断被发现并向世界展现,为此,必须坚持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保证每一个发现成果都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弘扬中国优秀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融合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可以改变世界对中国“只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的误解,把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平等互惠、和平友善的海洋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彻底推翻西方国家眼中简单把航海探索等于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源的陈旧观念,逐步消除地域歧视和文化排斥等,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理论支撑。弘扬中国的优秀海洋文化,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把陶瓷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形象代言。从陶瓷文化入手,把陶瓷作为海洋文化的载体,可以让西方国家更好接受中国的海洋文化。陶瓷给人以高贵、美丽、亲和的感觉,跟西方“加勒比海盗”式的海洋文化风格迥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名为“丝绸之路”,其实在鼎盛时期宋元朝代更多是陶瓷外贸,因为陶瓷易碎只宜海运不宜陆运。“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的陶瓷外贸,即使在封建社会闭关时期的18世纪一百年间,中国的陶瓷外贸销量在六千万件以上,以至于在世人眼里陶瓷就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陶瓷的英文拼写也是中国的英文拼写。当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研究推广中国优秀海洋文化,可以把陶瓷作为文化载体推向世界,优美清雅的青瓷、高逸风韵的白瓷、瑰丽多姿的青花瓷都是国家形象的载体,享誉世界的唐三彩更是可以反映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工艺品,让世界逐渐接受中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摒弃陈旧的、排他的海洋文化观念。二是创作一批文艺作品。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介绍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的成功之作,出访3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0万全球观众,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为扩大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也可以创作相关文艺作品,通过歌颂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有识之士维护海洋权益等,展现中国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传播新时期价值观念。

(三)提高国人海洋意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重陆轻海,直到今天不少民众也比较缺乏对海洋的认识。对于领海、专属经济区、联合国海洋公约等概念,不少国人领悟不深,只是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之争等领海争端,才唤起了国人的海洋意识,逐步开始关注海洋权益,但中国要走向海洋强国,单纯关注海洋还不够,还要提高海洋意识,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文化体系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从地图上看,我国南海九段线内的部分岛屿离周边国家更近,因此不少国人提起九段线都觉得底气不足,这是缺乏相关知识造成的。早在二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就在充分征求周边国家意见的基础上划了九段线,此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近年来,由于南海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蕴藏量约200亿吨,有“波斯湾第二”之称,周边国家开始垂涎南海诸岛才产生领海争端,我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九段线的合法性,但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需要政府加大科普力度。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决策和行动,需编印一套完整、权威的关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教材并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普及海洋政治法律权益等方面的知识。不少国家把对本国有重要意义的军舰改建成军事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宣传和国防教育基地,但我国曾参加过南沙海战的功勋舰502南充号护卫舰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17年后,因舰体老旧、维护成本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被拆解,十分可惜。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海洋文化遗产,激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保护海洋、探索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海洋强国储备人才。二是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有数千海岛,却没有国际知名的旅游岛,大量的海洋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以弹丸礁为例,外国人却误称它为拉央拉央岛,因为弹丸礁被马来西亚侵占了30多年并以拉央拉央岛的名义对外发展旅游业,经营为世界著名的潜水圣地。《联合国海洋公约》并不是指占领了一块岛礁就可以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是岛屿必须靠自身力量维持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因此周边国家争夺我国南海大多采取了军民两用开发的模式。我国设立三沙市是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目前网络上把三沙市建设成“中国马尔代夫”的呼声很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权益。开发“中国马尔代夫”旅游业目前还面临价格、路程、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三沙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世界级旅游景点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在中国南海出现。

(四)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不仅是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从旅游业入手发展文化产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海上文化遗产,特别是宗教方面,诸如唐代阿拉伯商人在广州建立的怀圣寺、宋代阿拉伯的斯拉夫商人在泉州建立的清净寺、南宋在莆田湄州建立的妈祖庙等,此外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及其博物馆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业,不仅要开发国内的海洋文化资源,还要积极开发分散在海外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资源,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三宝井,印尼的三宝公庙等。可以重点从邮轮旅游业入手,目前国内的邮轮旅游业拥有巨大消费潜力,但基本被海外的旅游公司垄断,内地旅游公司没有一艘远洋邮轮。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可以大力发展邮轮旅游业,开辟境内外旅游的新项目,不仅让国人沿“海上丝绸之路”赴境外旅游,也能吸引外国游客来华,在邮轮旅游业这个大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二是引导相关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带动巨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网络文化、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工艺产品等,这些文化产品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市场,更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文化产业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有生命力,最典型的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球战略,连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不可避免成为了他们的创作素材。《1421:中国发现世界》已经被好莱坞相中,广告宣称:好莱坞已投巨资将此书改拍成史诗巨作。好莱坞电影制片人萨曼塔·奥尔森表示:这个埋藏了600多年的故事,现在是向世人揭示的时候了。好莱坞以其敏锐的商业触觉,挖掘我国海洋文化的精髓并计划制作成影视文化产品获取利润,我国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也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之处,主动发掘自身文化精髓并开发成相关文化产品。2013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郑和1405》是近年来国产动画的诚意之作,获得了2012年中国“美猴奖”的最佳动画长篇奖,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相关文化产业的努力和进步,但与好莱坞等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今后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可以在电脑特效制作等弱项购买海外服务,不断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加强与好莱坞等著名企业的商业合作,做大做强“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