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有供港澳蔬菜基地10个、面积13500多亩,食用菌基地1个、栽培面积30000平方米,年产蔬菜16000多吨、鲜菇10000多吨,被香港蔬菜业者称为“冠军菜”。今年1-10月供港蔬菜8200多吨约300多万美元,食用菌1500多吨约300万美元。近期,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官员到韶关辖区考察了部分供港蔬菜基地,对基地供港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及基地监管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与此同时,我市供港澳蔬菜基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蔬菜年产量约下降50%。早几年辖区内供港蔬菜基地都是一年四季连续生产不停顿运作。近几年来,为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危害,我市10个基地陆续有7个基地采取半年种菜半年停种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导致蔬菜产量、供港蔬菜总量呈下降之势,年产量仅为早几年的50%左右。
二是企业运作成本不断攀升。今年,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和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等相关标准实施后,供港澳蔬菜的质量安全要求大大提高,相关检测项目大大增加,企业产品检测费用较往年提高,加上农资价格、人工成本和土地租金普遍上升,企业负担加重。
三是部分基地管理不到位。近1/3的基地农田建设排水设施落后,造成水涝灾害时有发生。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对于一些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理解落实不到位,基地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土壤环境中本底重金属含量较高,影响出产蔬菜质量水平。
四是检验检疫力量不足。企业的自检自控能力较低,除简单的农残速测外,基本没有一家具备定量检测手段。由于韶关辖区范围较广,基地分散,现有的检验检疫人员对基地现场监管的频率不够。
五是大多数合作社流于形式。部分专业合作社作为供港蔬菜基地备案主体,其功能作用未得到发挥,未起到引导、带动、监督、协调广大农民按照基地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作用。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专业技术,逐步改良某些重金属超标的重点地区的土壤环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对种植技术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基地的产出和效益。
二是着力提高基地监管水平。加强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及时发现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农药市场的管理,防止剧毒、禁用农药违规使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及时通报涉及质量安全和疫情疫病信息,确保质量安全。
三是着力提高基地检验检疫水平。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检验检疫设备投入,加强自检;另一方面,针对韶关实际,配齐配强检验检疫人员。
四是着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管理,使合作社真正起到联系、带领、指导、监督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