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参政议政信息:关于在我国实施地震高发区农村抗震房屋修建扶助工程的建议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4-08-15 11:30:35

 

83,云南省邵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震灾导致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民房建筑质量太差,倒塌的房屋多为土胚房,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

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为此建议在我国实施地震高发区农村抗震房屋修建扶助工程,推广抗震房,最大程度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们不能每次都靠救灾来弥补防灾减灾上的欠缺,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总是要好过亡羊补牢。

一、我国农村住房抗震条件令人堪忧

我国东部、西南、西北等地区密布火山地震带,而火山地震带周边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我们为了地区均衡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改善其经济发展水平,却往往忽视了对防震减灾等民生问题的投入,尤其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十分薄弱,村镇规划未考虑地震安全问题,农村住宅基本不设防,农村住房的抗震性能差。据调查,我国农村住宅的建筑结构类型包括:木架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土胚房、砖混结构等。农村房屋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民族风俗等影响,在基地选择、房屋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方式和技术处理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二、实施地震高发区农村抗震房屋修建扶助工程的建议措施

在地震高发区普及抗震房屋,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地震高发地区又多经济欠发达,这是一对矛盾。但是,再大的矛盾和困难,在人的生命安全面前,也应该让道。提高地震高发区人们的居住安全,改建老旧房屋,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要分步实施,决不可心存侥幸,让悲剧重演。

(一)推进抗震房屋新技术的运用,逐步完善抗震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以省级为单位制定各地震高发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对地震高发区的大型建筑选址、地震监测设施,以及公共建筑的防震设计制定刚性标准。对特殊地段民居建设规定必须在地震监测部门备案,并将把抗震设施、设计列入建筑的验收范围内。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在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任何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经过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三是出台有关法律法规,细化追责依据,加大惩戒措施,对建造方偷工减料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并处理高额罚款。四是对所有既往地震中被曝光“豆腐渣”工程的地区,都应进行真实、详尽的调查。真正做到“一查到底,绝不手软”,震慑“豆腐渣”制造者,从源头上杜绝“豆腐渣”工程。五是建议引进日本民居的建筑技术。在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二)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提高村庄和集镇防震能力

一是抓好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按照《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组织村庄和集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培训,尤其是做好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和农村民居建房的技术指导。二是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地区编制实施村镇综合防灾的专项规划,组织地震、建筑等部门对村庄和集镇所在位置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统一出具房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优化村庄、集镇建房选址,必须做到远离峡谷、陡坡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并适当增宽民房之间、房路之间的距离,降低可能发生的震害损失。三是加强灾害多发区村一级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建议依靠村级小学、乡镇中学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并在学校内部设立防灾减灾小仓库,里面储存淡水、食品、燃料、药品、救生工具等以备不测。四是将地震求生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在学校经常举行防震应急演练,让学生学会在震灾中保护自己。五是强化居民抗震意识,对如何在地震中减少伤亡进行防护演练。

(三)采取各种经济帮扶措施,全面推广抗震房建设

建议设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具体包括灾害预防资金、救灾资金和灾后重建资金等,重点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房屋抗震能力建设。地震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抗震建设的基础投入:如:场地勘察、规划设计、技术服务、补贴民居抗震材料费用、危房加固、建设技术推广培训、咨询宣传以及奖励措施等。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全国共同扶助体系:1、从战略高度考虑国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我国地震多发区农村抗震房的建设;2、建立发达省市对口帮扶地震高发区的经济落后地区修建抗震民居;3拿出福利彩票10%的收入用于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建设工程;4、把部分反贪案件中收缴的腐败违法所得用于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建设工程;5、制定企业帮扶建房免税政策;6、制定高校建筑专业、地质专业、环境专业学生实习、支农计划,开展高校帮扶贫困地区建抗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