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4-08-01 16:36:5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并指出:“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广东实施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在当前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韶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措施,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来抓,制定了 “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百千万金凤引航工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来了新的契机。

一般来说,文化人才主要包括文化事业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两大类。

一、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引人、用人、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一是我市大部分文化单位的人事制度陈旧、缺乏自我创新机制,文化人才的引进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引进的门槛过高,针对性不强,过多地强调学历和职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气还未形成;二是对文化人才的评价缺乏科学性;三是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社保、医保等方面政策不够优惠,保障性措施不够完善;四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缺少有力措施,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导致文化人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如有的文化人才获得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后,单位不予聘用。又如我市采茶剧团改制后,演员分别到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广新局的下属单位就业,与单位同事相比同工不同酬,导致这一群体不仅工作积极性受打击,更无法为公共文化服务做出更大贡献。还有,我市的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项目不够高端,经济效益差,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企业中待遇低、施展才华的空间极其狭窄。

(二)文化人才层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文化人才短缺。我市的文化人才的结构基本上是“金字塔”形结构,高层次人才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少、文化科技人才少。特别是一些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专门人才匮乏。以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统计来讲,我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原市采茶剧团、张九龄墓地五个单位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总在职人数的33.7%,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6%,难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求。高校中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才缺乏,特别是年轻教师从事文化研究的人更少。文化产业领域中,会策划懂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创意创新型文化人才紧缺,特别是在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许多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这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们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三)文化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工作,这导致我市文化管理人才缺乏。而且管理层人员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基层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四)文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我市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在工资收入、住房等福利待遇方面不能满足人才的需要,许多优秀人才被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相继吸引走,我市成为了文化产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地和输出地,不少文化人才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后,就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我市文化建设的主打方向,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结合我市“百千万金凤引航工程”和“扬帆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项目工程,重点培养以开发禅宗文化资源为主的宗教文化人才、以开发瑶族风情旅游资源为主的民族文化人才、以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为主的民俗文化人才、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的历史文化人才,造就一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喜爱的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要继续推进宣传文化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把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市人才计划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有针对性引进我市急需的文化人才,建设人才高地。许多省市在文化产业中都在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如深圳针对其主打文化产业依靠大量优惠政策引进动漫方面的文化人才。韶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深圳不同,深圳是以向外输出创意和理念为主,韶关是依靠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吸引外地游客为主,因此我们要明确所需人才类别,配套以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引进精通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吸引文化人才,要切实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大力倡导全社会关心重视人才,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文化优秀人才和文化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不同领域不同门类引进一批文化名家、文化后备人才、“非遗”和特色文化传承人。

(三)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设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完善政策措施,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文化企业的文化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高端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促进文化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和激励,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四)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一是加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工资按贡献大小拉开距离,真正营造一种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环境。三是建立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两个体系,分别以文化人才对岗位的胜任情况来确定职位、以在其岗位上为本单位所做的贡献和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干事创业。

充分发挥我市现有文化人才包括已退休文化人才的作用,比如韶关学院的黄志辉老师和熊贤汉老师以及其他对韶关文化有研究的老同志,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对韶关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相关机构,如成立韶关文化研究顾问委员会,将这些文化人才组织好,服务好,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研究韶关文化的积极性,以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

(五)以高校为主阵地,培养文化建设所需的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规划,依托韶关学院等粤北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针对市场需要重点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

(六)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数据库。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数据库,为文化人才的“选、引、育、用、管”工作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信息库,全面、准确、客观地收录高中级文化人才的详细信息,实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动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人才库的汇总、统计、查询等功能和作用,准确提供人才基础数据,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平台。

(七)建立大学生、青年创业基地,打造粤北地区文化专业市场。在浈江区大学路,依托周边密布的教育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大学生、青年创业实践基地,让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通过暑期工、实习、初次就业、创业等形式,尽早接触社会,学习技能,提高能力。创业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成为我市文化人才的摇篮,做大做强后更可以成为面向外地的文化创意及理念输出地。

(八)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带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建设需要广大群众参与,我们要通过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专业性强、能有效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