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会员天地>园丁之家

“初中英语学习者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实验方案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3-04-22 14:46:25

浈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谢寒芳

 

  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心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者的重要影响。外语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激发其动机、态度、兴趣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又称为心理情感因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强调要将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作为外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不仅要为语言习得者——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要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减少情感过滤的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尽快习得语言。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史帝文.狄.克拉申(Krashen)把杜雷和伯特(Dulay and Burt)的情感过滤观点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提出情感过滤假设理论(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首先,它鼓励语言吸收(intake),鼓励语言习得者与本族语者进行交际,从而获得必要的语言输入(input)其次,它认为情感因素有利于增强语言学习者利用所吸取的语言材料达到习得目的。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Krashen1982):

Input ∣∣(Filter)→Language  acquisitionAcquired  Competence

如图所示,情感过滤多的习得者习得量少一些,因为允许进入语言习得量少一些,相反,过滤少的习得量多一些。习得者不仅要理解语言输入,而且要乐于接受语言输入(Krashen1981)。Gardener Gliksman等人的研究证实,各种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情感过滤是阻碍习得者充分吸收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心理屏障;决定其阻力大小的有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心理因素。动力大,自信心强、语言焦虑低的习得者情感屏障低,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能帮助外语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学习者,尤其是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教师的作用不是决定学生应当学什么,而是找到对掌握外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充分考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精神,创造适宜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帮助学生摆脱心理束缚,减少情感过滤,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尽快获得语言习得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外语的教与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培养、爱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语言焦虑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 包括经费资料、设备、人力、手段、协作保障、学习调研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室及课件、录象、录音机及录音带、挂图、实物教具、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读写资料、英文广告等。

该实验是英语教研员与学校一线教师共同进行的实验,因此我们共享了区教研室的许多较好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得到市和区教研室英语资深教师的亲临指导。学校也为该班提高了最好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平台、课程资源等,市教研室的韶关市英语教学网的教学资源也为该实验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同时,实验教师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CB证,为该实验的进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将得到最大的支持。

实验的主要方法、步骤、措施(含各阶段的主要安排)

主要方法:乐学法、检测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定量研究法、激励教学法等。

步骤: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提高胆识,强化积极的情感因素。

学优生能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主动与英语教师互相交流,有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对学习英语充满自信心。

中等生能对英语产生兴趣,基本能和教师交流,能有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态度,对英语能逐步提高信心。

后进生能对原来讨厌的英语有改观,能主动开口进行简单交流,能逐步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减少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第二阶段:优化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态度,抑制消极的情感因素。

随着英语学科难度的增大,学生对英语的消极情感也会伴随着产生,因此这个阶段如何抑制消极情感因素将成为重点,以优化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

学优生对英语保持有一定的兴趣,能以积极的情感因素推动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中等生对英语在难度增加的同时还能保持有一定的兴趣,能强化积极的情感因素,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学困生能自觉的抑制消极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能不放弃英语,尽力进行英语学习,逐步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促进学习。

第三个阶段是形成性评估与考试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有代表性的新课程实验基地,设计形成性评估实验方案,指导实验老师采取以下几种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进行实验: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实验教师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组织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采用比较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实验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科学的评价。实验结合教学信息的理论和采用科学的形成性评价的手段,依据试验教学目标分析评价检测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解决教与学中所存在的盲目性、低效性问题,为学生发展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整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完成《初中英语学习者学习中情感因素的研究报告》,为韶关市教育局和辖区中学深入开展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咨询。

 

六、实验变量

1,刺激变量:

教材:使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含系列配套教材)和学校自主安排的校本开发教程。

教学条件:具备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基本设备,包括直观教具、挂图、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根据需要而定。

2,控制变量:

对象:选择我区省一级中学第八中学的初一年级进行实验。   

参加学校自行确定一至二个实验班,再选择好相应的对比班,实验班和对比班应随机编班,水平大体平衡。实验班学生人数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进出学生。

教师:实验老师和对比老师的条件(学历、教龄、受学生欢迎程  

度等)基本相同,并保持稳定,实验中途不得更换老师。

课时: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颁布的初中课程计划和初中英

语新课程标准课时开课,实验班、对比班相同,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3,反应变量: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试点工作,探索适合山区不同条件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学习成绩高于对比班学生;实验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强于对比班。

七、实验周期

实验进行一年,从20079月至20087月止。

1、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及修改、完善。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调动老师和学生的教改积极性。

3、对实验学校的教师情况、教学设备等进行摸底了解。

 

、研究工作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成果形式

1

教育政策研究阶段(20079-200712

如何克服初中英语学习者学习中的情感焦虑

 

论文

 

 

2

200712-2008.5

初中英语学习者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