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自身建设

民进韶关市委换届以来工作情况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2-01-16 09:00:19

 

各位领导、来宾、会员同志:

大家好!我代表民进韶关市新一届委员会,对换届以来的各项会务工作情况做一个简要的通报。

民进韶关市第七届委员会自20118月份换届以来,在民进广东省委和中共韶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共韶关市委统战部的悉心指导下,紧密依靠和团结全体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纪念韶关民进成立三十周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搞好社会服务,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为韶关的发展献计出力。

 

一、以党为师,与时俱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民进韶关市委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民主党派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2011年换届以来,全会在新一届领导班级集体的带领下,努力激发党派活力,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凝聚会员人心,取得明显成效。

1、循序渐进推进制度建设

民进韶关市第七届委员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全面提升市委会的工作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市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向会内市委委员、支部主任、工委主任等广泛征求对我会制度建设的建议或意见,制定了《民进韶关市委员会工作制度汇编》,进一步明确了主委、副主委、市委委员以及正副秘书长、机关科员的岗位职责和责任分工,推广基层组织负责人年终总结述职制度,继续实施市委会对基层支部的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完善了我会8个工作委员会的责任制度,继续推行信息工作奖励办法等。通过不断探索会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市委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

2、开展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是韶关民进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市委会以开展纪念活动为契机,推动我会优良传统教育,全面加强我会自身建设。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市委会筹划了一系列活动:一是在全会中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内容包括纪念文章、书画、摄影等;二是在韶关民进网站建立《庆祝韶关民进三十周年》的子网站,内容包括各时期领导关怀、各项会务活动剪影、各基层组织建设的照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等,来自各支部的会员投稿也极大地充实了网站的内容;三是市委会编辑出版了《韶关民进三十年》纪念画册,画册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精彩的图片,充分展现了韶关民进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30年历程。此次纪念活动,对全体会员进行了统一战线理论教育、会史教育和我会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全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对于加强我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本着“隆重热烈、朴实简洁”的原则,我们就不打算召开全体会员的纪念大会,请大家谅解。等一下,杨松柏副主委将代表市委会作一个纪念三十周年的讲话。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换届以来,民进韶关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方向,找准目标,加强参政议政工作,努力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参政党。为了提高我会的参政议政水平,刘大济主委多次参加参工委的会议,刘主委站得高,看得远,为我会的参政议政出谋策划,定题把关。参工委成员落实责任制,在选定议政调研课题和确定“两会”议案提案题目时,每人都能认真思考,并提供1-2个课题供挑选,其中,比较积极的有:何露、张雪挺各提交了3个,徐志宏、张保星、潘小坤、李步德等各提交了2 个,在全体参工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参政议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报省民进课题成功立项

民进韶关市委2011年向省民进报送7个调研课题,其中有2个课题(一个是刘主委执笔的、一个是何露执笔的)初选入围立项选题论证会,最后,刘主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课题,被确定为民进广东省委2011年重点资助课题,实现了我会报送省课题立项零的突破。在参工委成员的努力下,这一课题已经结题。在2012年省政委会议上,省委会将这一立项课题以提案的形式提交给省政协,这是我会参政议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成绩。

2、开展参政议政专题调研

参政议政的前提就是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我会的参政议政工作,201110月份,市委会以省民进文化出版工委来韶关开展调研活动为契机,组织会内理论工作和参政议政方面的骨干会员,精心筹划和安排了以“加强我省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为课题的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分别赴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和曲江区小坑镇曹角湾村考察古村落保护情况,充分了解了我市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会的2012年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准备了充足的素材,为配合广东文化强省十项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

3、做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工作

2012年两会期间,我市人大和政协开展换届工作。民进韶关市委高度重视新一届政协委员推荐提名工作,积极与中共韶关市委统战部协商,严格按照政协章程的规定,选拔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代表性、能够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的会内优秀人才,推荐担任政协委员。经过市委会的积极努力,我会3名会员担任市人大代表,9名会员担任市十一届政协委员。

4、做好“两会”议案提案工作

党派提案体现了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韶关民进在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中,始终把提案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12年“两会”期间,市委会充分利用调研成果,转化为参政议政实效,积极向市人大、市政协提交议案提案共12篇。其中,何露委员执笔的《保护古村落,留住韶关文化的根--进一步加强我市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建议》作为我会集体提案和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潘小坤委员执笔的《关于缓解韶关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和徐志宏委员执笔的《关于在我市乡村公路上设立交通标志的提案》也作为我会的集体提案和市政协大会即席发言材料。这些提案都得到了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此外,市委会还鼓励担任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会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形式,积极参政议政,为县(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两会”期间,我会县(区)政协委员共提交议案、提案60多件,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质量也大大提高。

三、发挥优势,服务社会,为韶关民进增光添彩。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民进韶关市新一届委员会把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参政议政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换届以来,市委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捐资助学、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1、深入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民进韶关市委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口帮扶乳源县桂头镇草田坪村已达两年,通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至2011年底,韶关民进一对一帮扶的3户贫困户家庭,实现了脱贫目标。

2、赴五中开展助学活动,与新星源公司开展关爱老人“献爱心”活动

201112月,民进韶关市委组织本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成员,在刘大济主委和宋良锋副主委的带领下,赴韶关市第五中学开展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民进韶关市委员会为韶关市第五中学12名品学兼优且家庭较困难学生发放了助学金,并鼓励全体学生克服困难、自立自强,不忘记党和政府的关爱,不辜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厚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同月,我会又与民企业会员郑鸿沛为总经理的新星源公司开展了关爱老人献爱心活动。我会将把扶贫助学及关爱老人“献爱心”活动作为韶关民进社会服务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3、社会服务工作受省表彰

我会近年来社会服务工作成绩优异,进步显著,受到民进广东省委的充分肯定。在11月底召开的民进广东省委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暨表彰大会上,韶关民进荣获了“民进广东省委社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奖励,全省16个地方组织中只有8个市委会获此殊荣,这是民进韶关市委继2008年“民进广东省市级组织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之后,第二次被民进广东省委评为专项工作先进单位。此外,韶关民进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温荣华,民营企业家会员温桂华、邱小华、彭智坚、黄有来等五位同志被评为“民进广东省委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为我会增添了光彩。

 

2012年工作设想

 

2012年,韶关民进将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组织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把我会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继续加强学习,明确民主党派的职责和使命

民进韶关市委将继续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使每位会员明白民主党派的责任和使命,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抓好自身建设,增强组织活力

在吸收新会员方面,培养和发展多层次、多结构、多领域的优秀份子参加到组织中来,并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会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会员参政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促进支部间的交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我会8个工作委员会的积极性,并以各工委带动起全体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我会各项会务工作的发展。

三、积极参政议政,提高建言献策水平

继续发挥全体会员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做好民主监督工作。市委会计划组织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参政议政专题调研,完成2012年度议政调研课题。并鼓励会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撰写议案、提案、建议、信息,为韶关的发展建言献策。

四、热心服务社会,更好履行民主党派职责

民进韶关市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全会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意识,不断增强对服务社会工作主动性。组织会内教育、医疗、文艺等方面的人才,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和智力支边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家会员赴贫困山区开展“献爱心”活动;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一对一帮扶困难户,防止已脱贫的农户返贫;发挥会员特长,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