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韶关大事记

2013年韶关大事记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4-07-12 10:58:00

                                  序   

银蛇曼舞辞旧岁,骏马奔腾迎新春。当新年的钟声在韶关海关大楼叮叮当当响起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催人奋进的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激励着全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过去的一年,也是我市伴随着全国奋发前进的步伐,经济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1010亿元,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3.5万元,增长11.3%。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44.9亿元,增长3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7亿元,增长16.5%。产业转型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怀着美好的憧憬,我们迎来了2014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前行,改革创新,共同描绘更加灿烂的城乡画卷,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和谐生活,为实现韶关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韶关鑫金汇财富中心项目 

大市场  大流通  大商贸

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韶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大商贸、大物流的战略部署,韶关市鑫金汇嘉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广东鑫金汇投资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在浈江区黄金村片国道323线东南侧地块投资开发鑫金汇财富中心,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投资100个亿,开发100万方主力商区,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将项目建成商家大市场、城市新地标。项目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一期为建材家居广场,二期为五金机电城(含电子商务大楼),三期为高端城市综合体。目前在建一期建材家居广场约45万平方米,已形成规模,红星美凯龙等一百多家大品牌入住,计划于201510月份开业运营。

鑫金汇财富中心项目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实现商贸、物流、电商一体化和吃喝玩乐购综合化。具有以下五大亮点:
    
一、定位大区域

与韶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打造粤北红三角区域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将项目的品质与规模结合起来,将市场辐射的广度集群与强度结合起来,以区域性开拓大市场,以专业化汇聚大财富,以高品质成就大未来,促进韶关商贸业发展更开放、更开端、更完善。

二、建设大配套

吸纳全城乃至粤北红三角区域的人气商气,实现人气与商气互动汇聚。充分利用项目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音乐喷泉广场、甲字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乡土特色美食街等配套设打造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拓展购物、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把专业市场建成现代城市的不夜城和旅游落脚地。

三、发展大电商

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依托实体专业市场集群优势建设开放式商业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智能物流园区,统筹发展市场电子商务及仓储物流,促进电商企业集聚,实现商品大进大出,以规模降低成本,让消费者分享低价格,让投资者分享高回报。

四、营造大环境

坚持先造环境在做市场,促进高端商贸与靓丽休闲完美结合。依托浈江的美丽景观,结合江边道路改造升级,重点建设8万平方米的音乐灯光喷泉;同时,按照人车分流标准,采用双首层连廊式大中庭设计,科学布局市场交通组织体系,形成便捷舒畅、优雅尊贵和引领时尚的购物服务。

五、建立大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市场持续兴旺繁荣。以互惠共赢、促进发展为原则,与高校、银行、媒体、运营商、世界500强等,结成一批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为市场统一经营管理和做旺做强市场,提供人才、金融、舆论、信息、品牌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中央政治局委员 省委书记胡春华在韶关调研 

201461718,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韶关市进行调研并检查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工作,强调把加快发展落实到项目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用结果说话,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胡春华先后到新丰、翁源、始兴、浈江、武江等县(区),深入园区和企业详细了解山区产业发展、东莞对口帮扶韶关等有关情况,听取各县城及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到中小学调研山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胡春华在考察中重点检查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情况,充分肯定韶关经济社会发展和韶关、东莞对口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他强调,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项目建设上,对口帮扶的成效也要用项目说话。抓好项目建设,是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对口帮扶的作用,积极引进优质项目,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要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在项目建设中,要注意守住环保底线。韶关、东莞要密切配合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加强政府引导,用好市场机制,抓好项目对接和落实,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胡春华要求韶关扎实推进城镇化,突出抓好扩容提质这个抓手,集中资源投入新区建设,力争起步区建设在三五年内取得突破。

胡春华对粤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实地察看了大广高速、赣韶铁路、广乐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强调要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建设速度,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加强四个统筹 推进振兴发展朱小丹带队检查推进粤北四市振兴发展工作

   
    2014
723日至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带队检查粤北四市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振兴发展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检查各地新城新区、重点项目、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民生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各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朱小丹充分肯定了粤北各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在稳增长、三大抓手建设、对口帮扶、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新成效。

朱小丹要求,接下来粤东西北地区特别是粤北地区推进振兴发展,在工作方法上必须不断增强统筹兼顾能力。要统筹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准振兴发展的正确方向;统筹三大抓手,做实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改革创新,增强振兴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五位一体格局,让山区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实现科学发展轨道上的全面振兴。

朱小丹强调,促进粤北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与珠三角的全面产业对接,注重产业链招商,探索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新模式,形成产业全链条跨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拓宽渠道。要在加强资源生态保护、建设好粤北连绵山体生态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谋划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制定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一流水平绿色生态旅游示范区。要花大力气办好民生实事,着力做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过程中的农民安置、棚户区改造等工作,继续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振兴发展

   

——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4113日)

郑 振 涛

 

同志们:

这次全会有两个重要议题。第一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市委常委会通过广泛调研、充分酝酿和集体决策,拟定了《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交本次全会审议。第二个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部署2014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省委于本月10日至12日召开全会,研究部署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2014年改革的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是今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改革思维,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我市振兴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我市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十分突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不敢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敢尝试带有风险的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绿色转型、振兴发展的需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既有发展速度不快的问题,又有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社会治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比较弱,维稳压力比较大。特别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要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破解以上发展难题和风险挑战,唯有改革,别无他路。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发展不足是我市最大的问题。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全面查找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反映问题,深刻分析发展不足的现状和成因;更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科学解决问题,找准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要坚持把强市富民作为发展导向,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宽广的视野思考改革、思考发展,达成一心一意搞改革、谋发展的共识,使推动振兴发展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二是破除思想障碍,树立改革意识。韶关现阶段的发展障碍,虽然有些来自于外在制约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自身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须树立改革意识,强化改革愿望,使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都能够摒弃小团体利益观念,突破条块分割的局限,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共同参与到推动韶关振兴发展的改革中来,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是拓宽全球视野,树立开放意识。扩大开放领域,走合作共赢道路,已经是全球共识。韶关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体系开放不足,既缺乏强大的投资发展,又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形势倒逼我们必须扩大开放,既要重视引进来,营造大开放投资环境,吸引重大项目投资,又要重视走出去,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打造内外联动、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更加科学完善、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行之有效,把改革风险降至最低,效能发挥至最大,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在促进发展和惠民利民上。改革中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一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当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决不能为了一时、一地和个别群体利益而放慢、阻碍甚至放弃改革。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要在统筹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把中央和省的改革部署与韶关实际结合起来,根据阶段性特征谋划改革措施,探索具有韶关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四是鼓励创新与包容失败的关系。要引导全社会形成客观对待改革的评价体系,充分尊重改革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创新氛围。五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要强化一把手抓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责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

(三)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胡春华同志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我省今年要重点推进13项改革,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增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金融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化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我们要按照这13项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明确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重点,并要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针对韶关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经济活力不足的实际,优化市场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开并基本完成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放开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明确放宽市场准入领域的具体政策,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促进各类营商主体公平竞争;落实国家和省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与公有制企业同等政策;促进企业投资便利化,完成企业投资管理流程简化再造,企业审批事项明显压减,办理时限总体压缩50%左右;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搞活融资机制;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保护和发展农民权益,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民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和以互换方式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建立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机制。

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要针对我市行政服务效率不高,事业单位公益性不强,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问题,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7月底前基本完成本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争取开展制定横向和纵向权责清单试点。要完善市直和各县(市)网上办事大厅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改进审批方式,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审批事项比2011年减少40%以上。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赋予工业园管委会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和自主权。加快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理顺市、县(市)、镇以及市和市辖区的权责关系,推动县(市、区)、镇政府职责关系合理化、清晰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办分离,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行为。

三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社保历史欠账多,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等问题,按照现代化要求,在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市、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实现县(市)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加强养老保险改革,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济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的新路径,完善诉求表达与矛盾调处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机制改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菜单式服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五是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发展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建立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建立交易市场机制与规则,贯彻国家和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措施,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巩固粤北绿色生态屏障。

六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和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和环境。

(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要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好中央、省、市有关文件以及有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加深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汇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要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关于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清形势,善于抢抓机遇,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增强,新兴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国际贸易趋于活跃。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策,强化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工作,由东莞市全面对口帮扶我市,优化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制度安排。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指标体系和省对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要求,我市多项指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年度分解落实的任务较重。国家和省在政策设计上,对生态发展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等方面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市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未能有效破解,新引进重大项目和税源型项目较少,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固,潜力不足。新旧矛盾互相交织,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维护稳定任务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把扩大内外开放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建立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生态发展机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今年的经济工作,学峰同志将作具体部署。这里,我就做好今年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以落实三大抓手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握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以建设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公路、铁路、机场、航道和港口码头建设,完善与铁路、公路、水路互通的综合运输网络,优化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在抓好传统电源项目扩能提效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把韶关建设成为广东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加强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应用储能新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提高对各类型电源的接入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工程、防洪工程和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增强城乡供水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统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编、国家和省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机遇,抓紧开展工业园扩园和区位调整工作,实现省级产业园县域全覆盖。加快推进莞韶园北扩工作,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园区要设立投资服务中心,并赋予园区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和自主权,为入园企业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完善园区及其所在地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开展行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莞韶联合招商,莞韶产业园要坚持广东装备之都的产业战略,创建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极;各县(市、区)产业园要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开展招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中心城区、中心镇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按照每年有新变化,确保三年突破、五年成形的目标,加快以芙蓉新区起步区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建设。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升带动农村脱贫奔小康的能力。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打造一批特色城镇和专业镇。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进城居住、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突出问题,让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成为市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坚持疏堵结合,继续保持治理违法建筑高压态势,加快启动农村宅基地报建、审批工作。

(二)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实施分类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内涵挖掘和规模扩张为主,改造提升钢铁、烟草、装备制造、电力、玩具、木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延长链条,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具等特色资源产业;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支持韶钢深加工基地建设,推动韶关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帮扶企业制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信息化程度;支持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成长性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力争更多项目列入2014年全省现代产业500强。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围绕做大做强县域工业,推动产业进园,引导产业加快集聚,促进相关产业链延伸,打造县域特色工业品牌。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注重旅游产业规划,加强旅游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和旅游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沿线交通引导服务系统,夯实旅游基础条件;发挥丹霞山和南华寺的品牌效应,以禅修祈福、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等为新卖点,推出一批新的旅游线路,开发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增强韶关旅游的吸引力。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商贸流通体系,着力打造东环线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网络零售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和乡镇商贸中心,拉动城乡有效消费。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畜禽和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蔬菜、水产品等重要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业稳步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现代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严格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及时足额到位。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公开交易平台,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新一轮扶贫开发与幸福村居创建、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保障扶贫、智力扶贫新路子,提升被帮扶对象的自我致富能力。

(三)以全面对口帮扶为契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与东莞的紧密对接。按照一园一城七组团的帮扶工作总体思路,加强与东莞在产业园区、新城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改革开放等领域的合作,力争帮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健全两市互为配套的产业协作机制和交流平台,把东莞在技术、管理、资本、机制方面的优势,与我市在资源、生态、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相互配套能力。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对接工作,落实各项配套协议,为东莞开展帮扶工作提供最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二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市场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握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推进的机遇,加强对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乃至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工作,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引进高端产业、优质项目、先进技术和总部经济。畅通与全国各地的合作渠道,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引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改造提升弱势产业,合作发展优势产业,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在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开辟区域共融发展道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造新型外贸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三是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县两级之间、各县(市、区)之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合理共享的发展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各县(市、区)要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把本地区工作纳入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考虑和谋划,把握全市发展趋势,服从全市发展需要,避免由于产业趋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科学区分县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各类产业向资源比较丰富、产业基础比较扎实的县域聚集。

(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加快文化名城建设

今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验收年,要围绕创文大检之年的各项指标,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创文各项指标达标,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拓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持续推进风度韶城、尚德修身全民行动、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行动和网络文明传播专项行动,传播主流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树好韶关形象,展示韶城魅力,全面提升公民思想素质。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加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兴舆论平台建设。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建立网上新闻发布厅,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强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开展面向机关、社区、企业、农村和校园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教活动覆盖面和渗透力。

三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动文化三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及实施方案,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扶持各类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整合文化文物资源,打造韶关文化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禅宗旅游文化产业园等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一是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增加就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全民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升养老保险运行质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巩固教育创强成果,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高中阶段学校发展水平,探索中职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力支持韶关学院提升办学层次和迎接教育部审核性评估。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县级疾控机构一类改革,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强计生工作,进一步提升计生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二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依托,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建立韶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坚持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取得新进展,提升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水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监管体系,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完善其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制度,推进信访涉法涉诉改革工作,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城乡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韶关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探索城市新型社区建设新路,形成党政主导、多元共治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建立维稳工作分析研判机制,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升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六)以创建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为目标,建设美丽韶关

围绕创建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护好青山绿水;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把生态资源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加快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构建以国家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