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2021年市政协大会集体提案:关于推进韶关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21-10-28 16:21:00

具体案由及建议:

为了助力韶关精神文明城市的创建,积极推进“韶关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打造特色化学校思品教育品牌,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广大学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热爱自己家乡。同时,通过把我市丰厚的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在校园进行传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目标、强化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韶关、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理应得到高度重视。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 

纵观其他先行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城市,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质的问题。如缺师资、缺教材,碎片化、不系统、重知识、轻兴趣、课时紧、难安排、家校分、衔接难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进得去,留得下,不能像一阵风,刮过就散了;贵在精不在多,切忌弄成大杂烩,变得不伦不类;要尊重教学规律,渗透式引导孩子,不能变成填鸭式教学。

 为此建议: 

一、明确教育内容。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韶关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军史,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特色地理文化、采茶戏、瑶族过山瑶、客家围屋、珠玑巷广府宗祠等民俗文化进行调研、收集、整理,编写一套具有韶关红色文化、特色地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内容的乡土教材,有助于学校系统地开展相关的课程和组织活动。二是规划校园对于乡土特色文化的宣传标识物及内容的建设,通过微观复制、标本展示、校园场所外观装饰等实体教育方式,使韶关地方特色文化扎根于校园。

二、丰富教育方式。每月至少让学生走进一次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熏染,如在校园举办带有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元素的雅集、开展第二课堂、趣味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等等。文化是个多元的文化体系,是韶关本土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学生接触各类文化,应是处在一个丰富的大环境下,全面感知韶关特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再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重点学习培养。 

 三、聘请社会化师资。在现有师资力量不能完成精准的韶关本土文化教学情况下,可聘用社会上精通韶关文化的单项老师进行补充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王文静教授曾经表示,“我国对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尚处于起步期,加之师范教育阶段及教师上岗前培训阶段对传统文化侧重不多,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最大的制约。”很显然,单纯依靠现有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成效较缓。为此,建议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一些在韶关红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较为突出的授课老师,为学生进行专项的知识讲授。

四、多举措解决教育经费。一是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可以编制校园开展有关宣教活动、竞赛评选、校外研学等教育经费。二是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解决部分教育活动的经费支出。三是邀请各类文化研究工作者进行免费和义务宣讲。尤其是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学生家长出必要的车辆和餐食费用。

五、未来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学研产”结合,创设全市各地的教育网格化基地,这既是教育基地,又是研学旅游景点。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创意大赛、校园新媒体/自媒体孵化、市内外的校际联谊交流方式,来强化韶关乡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也实现校园文化创新来促进韶关文旅经济发展。三是通过乡土特色文化传承教育,培养了创意人才、树立了特色品牌、提振了文旅产业。

红色、地理特色和民俗文化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精神需要从小抓起。同时,希望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能重视韶关特色文化元素,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感受各类优秀文化的社会氛围,共同致力,为韶关打造出一片全新的文化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