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2018年市政协大会集体提案:关于做实安商稳商工作,打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建议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8-12-10 17:01:00

多年来,我市坚持大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已占据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其中不少是外来优质民营企业。但目前我市招商工作仍然较为粗放,重招商不重安商稳商,重增量不重存量,“招”得轰轰烈烈,但能“安”“稳”下来的不多,“招”与“安”“稳”脱节的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招商快,但落户慢,投产率不高。二是只顾引进企业,不管项目落地,引而未进,实际开工率不理想。三是对项目深度研究不够,部门间配合不协调,相关制度落实不力。四是土地征迁时间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以上种种让投资者普遍觉得,招商时政府甜言蜜语,信誓旦旦;招到后,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待到时机成熟,翻脸不认账,甚至随意违约。这种招商前后两张脸的现象,经过企业口口相传,严重损害了我市营商环境的口碑,对我市招商工作造成之影响极坏。

安商稳商工作不扎实,已成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只顾招商不顾安商稳商,好似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更多精力向存量倾斜,既要重视招商,又要重视安商稳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后一手要比前一手抓的更牢更实,必须认识到安商稳商就是最好的招商的道理,做实做细安商稳商工作。如果政府部门不能服务好企业,不能维护市场公平法制,不能提供良好营商环境,我市现有的存量企业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做投资环境的负面广告,导致外地优质企业不愿意入驻我市,甚至已经落户的企业也可能撤资,以后想招大商、招好商、招优质商更难。

做实安商稳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依托我市异地商会安商稳商

异地商会是以乡情为纽带的民间组织,凝聚性强、团结力大,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间投资、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鼓励、支持和引导异地商会发展壮大,是我们做实安商稳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打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市有异地商会17个,在各商会登记的会员企业2000多家,涉及房地产、建筑、建材、装饰、酒店、餐饮、制造、电子、电器、科技、商贸、物流、运输、粮油食品、汽车、能源、水电、医药、家具、农林业等领域,约占全市民营经济份额的51%,异地商会会员企业已逐步成为韶关民营经济的主力军。由于我市对安商稳商工作重视不足,异地商会作用难发挥,意见建议难反馈,存在问题难解决,没有市领导挂点联系机制,没有政府部门与之对接,只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怜自哀、自生自灭。他们往往有投资能力,但没有投资机会,好的投资项目往往被外地企业抢占先机,这就是重招商不重安商稳商的结果。以芙蓉新城为例,目前形成的四大房地产格局,没有一家是本地企业。真可谓只见新人笑,不理旧人哭。

发挥异地商会的作用,是做好安商稳商工作的重要关键。我们要以异地商会为载体,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一是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异地商会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规格,在工商联统筹异地商会的基础上,参照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工作机制,完善市领导挂点联系异地商会的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安商稳商工作领导小组,建议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分管经济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经济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指定一个职能部门专门对接异地商会。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异地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商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至少参加一次由异地商会组织的重大活动,分管副市长定期与异地商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异地商会会员企业和企业家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专职对接异地商会的职能部门要当好“娘家”,成立联系异地商会的专门业务科室,安排工作人员驻点商会办公,真心实意关心企业、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在沟通协调、反映诉求、解决问题、指导发展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我市各民营企业以异地商会为统领,集中反映企业诉求,以便政府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协调各种矛盾。通过明确安商稳商政策,落实工作责任,以新理念把握引领安商稳商工作新常态。二是提升异地商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家加入。提高异地商会代表人士的政治地位。注重发现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热心商会发展,为商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异地商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做好他们在人大代表选举、政协委员提名过程中的推荐工作,提升异地商会影响力。利用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做好异地商会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企业家加入。三是引导异地商会在招商引资工作和安商稳商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向同行宣传和展示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者在韶落户,更好地协调解决或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政府部门安商稳商。

二、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安商稳商比招商更重要”的工作理念。科学、慎重决定招商承诺事项,做到言出必践,企业落户后,要尽快兑现承诺,使企业对在韶发展有信心,以安商稳商促进依靠异地商会的人脉资源招商的优势得到持续积累,形成良好口碑和示范效应,实现良性互动,产生“一凤来栖、群凤相随”的“群飞”效应,推进异地商会招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促进存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坚持“放水养鱼”,而不是“竭泽而渔”,更不是“杀鸡取卵”。在法律法规允许之范围内,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不正当理由要求民营企业停工、罚款。有关处罚决定一律经市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市政府安商稳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并书面报告。

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推行49条措施,为我市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促进本地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型,还需要我们大力建设。

(一)完善硬环境。一是解决征拆问题。要梳理解决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扭转以项目促拆迁的老观念,树立净地收储等项目的发展新理念,为招商引资项目发展扫除障碍。二是降低物流成本。我市城际交通发达,但市域交通环境仍有不足,建议加快新老城区路网建设,配套物流分拨中心,方便企业产品流通。三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各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仅要做好最基本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的“三通一平”,更要向高标准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甚至“十三通一平”看齐,实现市政道路、自来水、电路、电讯、煤气、网络、广播电视、供热、邮政、排水、排污等畅通及土地平整。

(二)优化软环境。一是要转变服务态度。目前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于企业“三心”不足,即“不上心、缺信心、没耐心”,对企业的需求冷漠应对,没能代表政府很好地发挥服务指导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用政策方向引导他们,用贴心服务温暖他们,让企业家对韶关的发展有信心,对韶关的未来有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尽管我市项目审批已经从原来的270多天压缩到现在的90多天,目前还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通过并联审批等措施把行政审批时间压缩到一个月左右,但改革的过程还存在反弹,有些审批项目从市下放到区后,程序不减反增。建议加强“放管服”改革,尽快完善市级“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平台,推行“一个口子报建,一个门子审批”,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出台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招商引资的项目落地。三是提高执行力。简政放权后不可避免会出现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一些职能部门或公职人员害怕担责,存在该审不愿审、该批不敢批的行为。建议要强化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权责对等的行政审批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正确运用好“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对自甘平庸、为官不为、推诿扯皮的行为予以打击,对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执行力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激励。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在行政审批环节,彻底清理“红顶中介”,杜绝权力寻租;在招投标市场,严厉打击围标篡标买标卖标行为,清除行业垄断,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

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

不少企业在我市落户后,发现韶关“人才荒”问题非常明显,主要存在两难:一是招工难。主要表现在招一般的文员容易,招高级管理、研发人才特别难;招普通工人容易,招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特别难。二是留人难。企业千辛万苦招来或引进来的人才,大多数不愿意长期留在韶关工作,即使企业给其高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工资也难以挽留,发达城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即使待遇更低、生活压力更大、工作节奏更快,就业者也更愿意在发达地区就业。企业吸纳人才及其困难,只能自我培养人才。通过生产实践和实际工作,努力把普通工人培养成技术工人,把普通文员培养成管理人才,但企业自我培养人才的想法经常是一厢情愿,不少就业者把韶关的企业看做实习基地,等自身技术熟练了、经验丰富了,就辞职“东南飞”,去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谋求新的职业。如此一来,韶关成为人才的培养地和输出地,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人才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

为此,政府帮助在韶落户的企业解决“人才荒”问题,是安商稳商的重要手段。我市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尤其是2017年先后出台了《2017韶关选拔百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公告》和《2017年韶关市引进百名紧缺适用人才公告》,加了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但对于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这类人才政策无法发挥直接的帮助作用。一是对人才的定义不同。政策中定义的人才,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有科研成果、创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目前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大多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而不强的民营企业,其人才定义是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生产一线熟练的操作人员、管理岗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研发领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工人等,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正如经典老电影《地雷战》里,令敌人胆寒的先进地雷均出自土师傅之手,可见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有工作经验的一线普通工人是不可忽视的人才力量。为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一定要高学历、高职称,关键是要能够创造价值。但现有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基本上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人才,民营企业职工队伍中很难找出符合条件享受优惠政策的人才,故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二是人才政策的优惠措施缺乏吸引力。我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的待遇,主要是每人每年2万元特殊津贴、申报科研项目优先安排科研经费、定期组织学习考察。可以说,这些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不大,科研经费和学习考察对他们不切实际,特殊津贴仅仅是提高了待遇,而企业本身也会想方设法给人才提高待遇。引进和留住人才需要完善的配套体系,对大多数人才而言,成家方可立业,解决其配偶就近就业,子女就近入学,家庭就近置业,比任何经济上的优惠政策更有助于吸引和挽留人才。

为此,一方面要适当调整我市人才政策。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多走访用人单位,聆听来自基层的呼声。一是针对人才定义不同的问题,建议扩大企业选拔人才的自主性。在原有人才选拔推荐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照顾民营企业,对我市的重点企业、重点培育项目、纳税大户等,给他们一定的人才名额,适当降低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等硬指标的要求,从税收、经济效益等角度衡量人才的贡献,让企业自主推荐和选拔人才享受市政府的优惠政策。二是调整优惠措施,把对人才简单的经济补贴转为全方位的关怀。从成家立业的角度,全面考虑人才的家庭和生活需求,首先要尽量帮助优秀人才解决两地分居问题,通过工作调动、就业引导等方式,努力让夫妻双方能够就近就业;其次要帮助解决子女就学难题,在产业园区、企业聚集地周边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全日制中小学等,满足从业人员子女入学需求;再次要引导人才就近置业,对于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安家落户,要予以一定的安家费补贴,或者就近买房置业的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挽留人才。目前,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本地的就业率不足10%,大多数技校毕业生向往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象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改变。一是进一步引导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并促进学校方面招生与教学并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培养符合本地需要的从业人员。二是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企业方提供的实习岗位要让技校学生了解企业的薪资待遇、用人机制,感受到企业的生产力、文化氛围、环境魅力,让技校学生对企业产生信心和感情,学校方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大对本地企业的认可度,培养就业意向。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引导学生本地就业成绩显著的学校,政府部门要予以表扬和奖励。政府部门也可以给校企合作双发下任务、定指标,要求本地企业赞助培养的技校毕业生留韶就业比例达到一个定值。三是加强与外地优质技术学校合作。通过政府牵头,促进企业放宽用人眼光,加强与外地优质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重点引导专业对口的学生来韶实习并吸引其就业。

总之,过去只重招商,忽视安商稳商的工作思路必须被淘汰,只有促进我市的存量企业做大做强,才能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