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会员天地>园丁之家

议论文写作模式探究之如何“析例”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3-04-25 16:56:20

(本文于201112月获得韶关市论文评选二等奖)

曲仁中学   民进曲仁支部  常小玉

 

【内容摘要】  针对普通高中生在运用例证法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以例代议,例而不议”等类似问题,本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一些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分析事例的方法,来指导普通高中生学会如何将事例论据与论点之间更好的联系起来,既让学生掌握了例证法,又体现出高中生应有的思维。

【关键词】  分析事例    反向假设    因果分析   揭示实质    比较分析

 

中学生写作时,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例证法,但由于不得要领,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鲜明,论据也典型,但是由于在举例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那么一段完整的例证法包括哪些内容呢,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事例叙述文字(叙例)+ 解释事例与观点内在联系的分析议论文字(析例)。这二者可繁可简,可分开也可合二为一。因此,要用好例证法,就要注意两个方面:会叙例,会析例。(叙例相对容易些,本文不做探讨)那么应该如何对事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论证中心论点呢?下面通过探究分析优秀例文,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事例的方法。

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假设分析,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这样做,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增强说服力。这种方法常常使用“倘使……就……”、“假若(假如)……就……”等词语,引出与所举事例相反的情况展开分析论述。

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 (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又如: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因果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这种方法常常使用“为什么……,这是由于……”,“正是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展开分析论证。

如: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努力与成功》片段)

又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来华的外国媒体、游客惊呼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正如有评论说,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集体性的“印象颠覆”,就是因为之前存在着一个集体性的“印象骗局”。在绝大多数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人脑海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媒体编织出来的形象,而制造过程其实是一个用西方价值观“量体”之后,对中国现实进行筛选、编织甚至捏造的“裁衣”过程。

揭示实质法

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典型事例之后,紧扣要证明的论点,对事例的实质意义作深入挖掘,点明事例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如:“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无论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是唐明皇善始不能善终,历史都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高考优秀作文《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从上述例文可以看出,在叙述完事例后,结合中心话题对事例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既再次明确了事例的指向,又深入揭示了事例的共性特点:人情的亲疏足以令人令人昏聩。挖掘出所举事例的某一实质意义,从而使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

又如:(论点:要重视文化传播)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和中韩文化年的相继举办;中国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75所“孔子学院”,还有很多正在紧张中;中国政府支持少林寺成立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在许多国家举办少林文化精粹展和进行少林功夫表演;今年10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将“福娃”的英译名由Friendlies改名为Fuwa

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我国已认识到所有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从而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

从上述例文可以发现,透过所举事例的现象揭示出它的本质,关键是准确抓住蕴涵在事例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往往一语中的,在论证上可以达到一句千金的效果。

比较分析法

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如:《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病态现象,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深刻地批判了世俗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总之,《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又如: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从例文可以看出,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运用比较分析法就是为自己选定的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找出对比点,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和对立,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总而言之,“析例”就是“点破”事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考试题中,也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我觉得议论文写作中“点破“的文字最能体现作者思维的严密和深度。因此,运用例证法写作议论文时,不能“以例代议,例而不议”,也就是不仅要“摆事实”,还要结合论点或分论点进行分析说理,至于使用哪种方法分析事例,取决于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的需要。一般地说,是在形成文章的论点、选好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例之后,再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析例”方法。另外,在一篇文章中,甚至一段中,常常不止使用一种分析事例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既可以使文章显得富有变化,又能体现思维的层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