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会员天地>园丁之家

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3-04-25 16:40:26

浈江区曲仁中学  民进曲仁支部  常小玉

 

摘 要:本文着重就当前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心理健康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自我认知失调、人际交往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在学习、生活上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厌学、缺乏自信、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等等。其主要原因是后天环境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如: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

如“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如:重视分数。“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方法,“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这种爱太多、太滥使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儿”。

这些不良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也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相反,一些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素质差,或行为不检点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毒害。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会沾上某些恶习。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如“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长此以往,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

另外,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教育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例如:某校高一年级学生陈某。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父母离异,法院判其随父亲生活,他虽与父亲同住,却感受不到父爱,反而因父亲成立了新的家庭而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父子关系疏远。因此,在班级中,他缺少朋友,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时他上课迟到,进教室时扭扭捏捏,有些同学笑话他,他就发火。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他课桌旁边开玩笑,他就认为同学们在嘲笑他,独自喃喃自语;同学们打闹碰了他的桌、椅,他认为是故意闹的,专门是针对他。由于性格内向,疑心重,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可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绝与人交往,性格孤僻。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由于认识不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对其子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而对子女不会施加新的压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一方面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对其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正因为此,家庭教育的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所造成。

因此,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生命需要过程”“生命重在过程”,这一点被许多家长忽略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家长们提点建议:

1、理解和尊重子女。

不少父母心中有着苦恼,孩子长大了脾气倔强,不像以前那样听话,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造成的。进入中学,孩子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他们不少人开始写日记,且上了小锁。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要独立,要摆脱大人的管束。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另外,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2、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低,就放弃了家教的权利。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仅只供足吃喝穿用就足够了,而教育,自己能力有限,就全权交给老师和孩子自己吧!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在与教师沟通孩子教育问题时,对老师说这样一句话:我们没文化,也不懂怎样教孩子,就全靠老师多帮忙教育了;有的甚至说:我们也不懂他学了些什么,就等他自己去学好了;更有些家长对待孩子仅使用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的甚至破罐破摔,放任不管由他去了,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消极的语言,顺其自然的行为,反映出了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又一种偏常的心理。殊不知,“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书”。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耐心、细心,孩子会从中学会专心、细致、热情、友善等等良好的品质。尤其是在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父母的关心、教育,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而父母那种顺其自然,不闻不问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埋下悔恨的种子。

家长们要与子女进行沟通,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少一点怀疑,少一些训斥,更不能去侵犯孩子的隐私。

 3、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4、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因此,家长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调查表明,许多学业不良的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晚上打牌、喝酒、闲聊等,试想处于这类环境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学习?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终把窝移得离地面很近,结果小鸟被人抓了去。同样严格要求也是需要度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能对孩子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姑息养奸,家长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感。”这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于希望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