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机关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杂谈之——方法创新与数量创新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5-03-09 10:42:13

出处:扬州民进网  作者:凌惠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之所以提及这一话题,是因为近段时间,工作之余暇,翻阅到有关创新的文章与书籍,印象深刻,感触良多。就如《浙江政协工作创新案例》一书,通过案例总结为重点开展实证性研究,认真总结解剖一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实践性的典型案例,加以借鉴推广。这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的务实举措,值得肯定与褒扬。 

但在创新旗帜的感召下,“创新”论文成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成了先进评比、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因此,大家唯恐保守落后,整天挖空心思写这写那。以至于写几篇工作体会、总结的文章,动不动就以“论文”自称,动不动就以创新者自居。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创新很少见,而论文的“数量”却创了“新高”。“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创新”要有独特的“方法”。一般认为,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应在实际的应用中,创新不该在文字游戏之中。一个正面事例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有这样一位航天科学家,他埋头苦干在车间,实践摸索在一线,二十多年没有公开发表一篇论文。也许有人认为他笔头不好,其实他是在不断地验证、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完善,而不急于“抢”先去发表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这位科学家成为了我国航天科学的“大家”。一个反面事例值得我们警惕。一般情况下发明一种新药大约需要10到20年时间,投资也是巨大的,不是一般机构可以轻易做得成的。因此,就算在世界范围,一年中也没有几种新药发明。而我国前些年,“新药”发明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科技突飞猛进?不!而是取个新的名字,换上新的包装,“乔装打扮”一番,就成了一种“新药”。这就是中国式的发明创造与创新。药真的“新”了吗?“新药”,成分不“新”,其实是“新名”也。 

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创新也不能蒙混拐骗。真正的创新“论文”,是创新者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非写出一些云里雾里的,连自己也不知所云的,也许只有“比我们聪明的后人”才能看得懂的“创新”文章,这充其量,不过是叽哩呱啦的噪声,不过是耀人眼目的文字游戏而已。不能唯创新的“数量”,而要唯创新的“真招”。 

旅馆大王、世界巨富希尔顿说过:“一块价值5元的生铁,铸成马蹄铁后可值10.5元,倘若制成工业上的磁针之类就值3000多元,而制成手表发条,其价值就是25万元之多了。”细细玩味,真乃投资、经商的金科玉律——增值啊。借用到机关创新工作,也不失为金玉良言——提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