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会员天地>创作园地

韶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13-04-22 15:38:01

韶关民进曲江支部  陈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一词所代表的,是新世纪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对人类栖息地的未来走向,做出了终极结论,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是伴随着韶关这座粤北要塞成长的一代人,见证了韶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我认为——这三十年来的韶城建设,没有重视把粤北文化融入其中,相反,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只是让韶关原有的人文历史,风物景貌,面目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风格(谁会喜欢一个盗版城市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我个人的反思是——韶关建设缺少文化与艺术的参与。一个没有文化内核支持,没有艺术包装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功利,或者委婉一点讲叫务实。

那么,如今的韶关市应当如何走出城市建设文化困惑,在不断弃旧迎新的建设中保存韶关的历史文化,重现韶关文化风采,建设有粤北独特文化品味的生态文明城市呢,我个人提出几点思考。

一、给韶关城市一个文化基调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相类似的矛盾和问题,这里不作论述。城市的发展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关联的,理想的城市模式应当是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呈现什么样城市建设模式,这只是理想模式而已。事实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城市病”,甚至是“顽疾”,发展中国家尤甚。比如说:人口增长超过城市自然和生活环境随载能力,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拥挤,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支持系统退化。过度的城市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道德滑坡,犯罪率高……等等,而此文中集中讨论的问题是:韶城如何摆脱盲目建设,布局失衡的局面!

韶关是一座古城,三江六岸,风景优美,人所共知。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韶关城市建设与建筑日新月异,但从结果来看,就能知道很多建设带有盲目性,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良好的设计,更没有艺术雕琢。有的所谓建筑物,杂乱无章伫立在极不恰当的位置,不但没有起到美的作用,还把原有的好景观破坏了。因为没有长远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崭新的高楼大厦立起后,而它们身边的破旧低矮的破屋烂楼仍在灰头土脸地摆在那。韶关作为古城原有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遗址,除风采楼外,一一踪迹难觅。

大量“城市病”给我们以启示:城市发展的步伐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城市发展如果只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建筑规模、增长速度等量的概念上做文章,不注重质的提升和内涵式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而质的提升与内涵式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城市建设必须与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审美观的有机结合。

韶关作为粤北的边塞千年古城,有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色彩,文化的体现首先是取知于历史,近年来对韶关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研究和六祖南华禅寺的开发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些文化研究成果应当加以有效地利用,让韶城在历史文化光彩重现,使之不但具有文化价值,同样具有经济价值,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

我认为应当给韶关城市定一个文化基调。要搞清楚我们立足于一个什么特色的文化主旋律,然后,其它的建设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这样整个城市慢慢会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质量内涵的艺术呈现。因为基调是一个城市维继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应该是准确的,独特的,恒久的,可持继发展的一种理念。这个基调的定夺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和建议,更需要决策者有的战略家眼光。

文化基调一旦确定,理念一旦形成,事无巨细,皆可安心静气去实施。我个人想给韶关定的文化基调是“禅之都”。以禅的审美的眼光,把韶城建设成为朴素典雅,充满灵气之地。当然,这比较抽象,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就拿三江六岸来说,依水而建的城市,应当注意到水的利用,水,有一种流动的灵气韵律,故城市建筑是否以此为底蕴,让建筑的灵秀之美与江水的婉约之美和谐起来,这样,整个城市看起来就会有一种流动的能量,显得更有活力和生机。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大部份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迫不及待地建高楼挂霓虹灯,连霓虹灯的确款式都彼此抄袭,很是浮躁潦草,且恶俗。如韶关这种城市,完全不适宜变成如美国拉斯维加斯那种霓虹铺天盖地的大都会,环境资源不允许,城市居民也不会赞成。而韶关建设若能用安祥平静地心态,按自己的旋律与节奏行事,成为最适宜人们的栖息之所,那是将是韶关的荣光。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一定要与其经济发展步伐方向和节奏协调一政,经济与文化之间必须有一个良性的互动。我个人极反对透支财力打造繁华,追求政绩的政府行力。

二、旧貌的精华与新颜的糟粕

对新旧的态度,老年人喜旧怕新,而青年人喜新贬旧,那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流中年人对新颜旧貌旧该有怎样的态度?——当然我的态度是扬弃,旧貌中有不少精华可扬,新颜中有不少糟粕须弃。

在城市建筑建设方面,古代中国以其卓越的智慧与审美水平为世界和人类留下一笔巨额历史财富。但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人们追求财富过程中,在以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借口下,这笔历史财富在迅速缩水。我们不再从本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吸取营养,而是简单盲目地抄袭西方的一切仿欧美的版本的恶俗建筑大行其道,随处可见,这使得中国各大城市更快地走上“千城一面”之路。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产方式,生活习性决定了每个地方不同的民风特色,自然,也有不同的审美品味和习惯。我认为,审美品味,是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中沉淀提取的文明素质,它与文化素质不同,审美素质使得人类精神得以升华。作为粤北的古城韶关,也有着自己文化特色和审美习惯,现在很多学者都在为挖掘和发展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城市的决策者绝不能乎视这一点。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的,根的文化,才是心灵的归宿,在经济腾飞后,在追求和保护本民族文化方面的力度必将是巨大的,甚至是不惜代价的。因此,若要子孙后代少付代价,那么今天我们这代人就得多做贡献。

在我看来,一个城市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建筑艺术。很多城市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造过程中,运作的只是权力和金钱,没有艺术,没有本民族的艺术风格,没有文化的“扬弃”。我曾在河南某小城市呆过,城区的建筑全是四五层楼左右的普通住宅区,但住宅区侧建一个欧式风格的宽阔的,有很多高大雕花石柱大广场,因为当地缺水,偌大的广场连个水池也没有。当地风沙很大,冷时候又多,广场常常门可罗雀。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浪费是很令人痛心的,从艺术角度讲,这样的伪欧式建筑毫无艺术气息,也不合乎中国人的审美;从政治的角度讲,这样的建筑也是很失民心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绝不是在金钱与权力运作下,一蹴而就的。城市的文化是历史的漫长沉淀,是岁月的冲积平原,破坏它,可能只需一朝一夕,但要建立它,得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城市旧貌中的文化沉积一定一定要加以重视,谨慎对待,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修复的尽可能修复,实在需要拆除的,经研究讨论后,请把相关资料样品收集齐全后,才实施,最起码,这些拆除的,不能复原的历史可以让后人将来在博物馆在档案图册中见到。

我明白地说过,我不喜欢现在的韶城建筑。最近《韶关日报》创卫专版里,有关于韶关三十年新颜旧貌变迁的相片刊登,我更喜欢原先那个韶城,今天的韶城,偌大的城市,一眼望去,其核心就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且不说韶城,就是曲江马坝又何偿不是。有着十多年树龄的紫荆树林被林立的钢筋水泥挤得无锥之地。今天砍几十棵树建幢大楼,明天砍十几棵修个停车场。绿树成荫的地方成了水泥丛林,难道就不能换个思路?有的改变则是莫名其妙的,比如韶关的曲江大桥,原本是拱桥,如今加宽后成了柱桥。从审美的角度,拱桥是最具美感的桥。平直的水面,桥拱与水倒影成一个圆,无论是审美还是风水的角度,拱桥是最恰宜的。

我对城市新旧城区建设的观点是:新城区的建造应该承继老城区的风韵,有老城区的影子,但更有新城区的风采。这个理念也可运用于别的新旧建筑改造之中。这可以体现于一些细节当中。不管新城区还是老城区,建设宗旨都应当保留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人文传统与现代生态文明。

三、城市,我们心中的文化壁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关注城市文化,这类书在书店轻易找到。如果要把关于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发展比较用文字加以描述,显然需要很大的篇幅。况且,这样的事已有许多学者已经完成了。作为成长于韶关本土的一名知识女性,对韶关城市文化做一点思考也谈不上什么独特,因为太多太多的先人已经做了非常意义深远的探索,远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近到现到中国民进副主度著名作家冯骥材,以及很多很多文人学者都为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做丰富而深刻的思考。而我所能做的事,就是传播这些文字理念。把我对他们思想的认同,和我眼中韶关的印象描述付诸于文字。

生于斯,长于斯,谁愿意自己生长的土地如此贫瘠,不长一丝文化绿脉?我们的唐朝大宰相张九龄写下如此美妙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句,却没写在人潮聚集的车站码头,也没有人在中秋佳节时吟唱给四海亲朋。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一句话——韶关欢迎您!这句,百分之九十的车站都在用,因为它很客气,很礼貌,很现代,但因为它很常用,所以很乏味,因为很乏味,所以等于没说一样。

我们的曲江桥,挂满了各种消费娱乐广告,与文化毫无关系,当然,我不是要文化单位出资去做一幅没有经济收益的文化公益广告,有,当然最好不过。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修建桥时,就把文化元素和艺术气息,先一步注入建筑呢?比如桥墩的装饰,桥栏杆的装饰,人行道的磁砖装饰……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比如把张九龄的绝美诗句刻于桥栏,让人们耳熟能详,把六祖慧能的故事以塑像的形式生动展现,让世人更多了解……但都没有人去做这些工作。建筑物如果没有艺术气息,效果就跟公文一样,谁会对公文有感情呢?

前年在一次韶关市市政局召开会上,市政局长公开表示欢迎韶关文人参与到市政建设中去,但此事会后不久,不了了之。看来,具体操作还是很有难度。曾有位记者谈到旧城拆迁时发生的事,因为拆迁中的保留与拆除问题目没解决,那片小区就处在半年拆的废墟中,下雨时汪洋一片,天晴时灰尘滚滚,居民意见很大,向主管部门投诉。前来解决问题的市局某领导当众说:就是因那些狗屁文人,说这也要保留,那也不能拆,所以变成今天的结果。这就是某些城市决策者的素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把文人当成拆迁工作的拦路虎,真是莫明其妙,真替他感到羞耻。

韶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鲜明提出了“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韶关”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即是对中央与省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回应,也是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约束要件下的必须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必须抛弃过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益回报生产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助的思想。缓和,有次序,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地球有限的资源,侧重于保护。

正在走向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政府机关必须依靠人民智慧和力量,共同协作。在运作过程中,决策者应当加强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汇集起代表本地文化的精英,把韶关打造成文明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而此城,也将成为韶关人民心中的文化壁炉,无论何时,它代表了光与热的现代文明。